1. 首页 > 朋友圈文案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译文及解析)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pénɡ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cè zuò méi tāi cǎo yìnɡ shēn。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pà dé yú jīnɡ bù yīnɡ rén。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背景:胡令能(785-826)隐居河南中牟县,其以诗风自然生动,善用白描手法捕捉生活细节著名。某日寻友途中见一孩童专注钓鱼,问路时孩童“遥招手”的举动触动其心弦,遂作此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

直译: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正在学习钓鱼。

解析:“蓬头”描绘孩童未经修饰的自然形态,“稚子”点明其年幼,与“学垂纶”形成对比——钓鱼并非熟练技能,而是充满童趣的模仿游戏。

侧坐莓苔草映身

直译:他侧身坐在长满莓苔的石头上,绿草掩映着他的身影。

解析:“侧坐”体现孩童的随意姿态,“莓苔”与“草”点明环境幽僻,草影掩映凸显其专注与隐蔽。

路人借问遥招手

直译:有路人向他问路,他远远地摆了摆手。

解析:“遥招手”以动作代替言语,既表现孩童对钓鱼的专注,又暗示其机警与应变能力。

怕得鱼惊不应人

直译:因为害怕惊动鱼儿,不敢回应路人。

解析:内心逻辑“宁失礼也不惊鱼”展现孩童的固执与天真,与“不应人”的决绝形成反差。

诗人在人物刻画上以”蓬头稚子”:未梳发的细节暗示年龄幼小,与后文”怕得鱼惊”的机敏形成反差。”侧坐莓苔”表示身体倾斜的姿势既显孩童顽皮,又暗示垂钓环境的隐蔽性(苔藓易滑,需侧身稳固)。用”遥招手”远距离手势动作,生动捕捉孩童既想回应路人又恐惊鱼的心理瞬间。环境营造上则用”草映身”:草色与衣色相混,利用视觉错觉强化隐蔽性,暗含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莓苔””草”等意象:构建出湿润、静谧的郊野空间,为垂钓场景提供生态合理性。

暗示着将成人式的隐逸情怀转化为孩童游戏,消解了功利性,凸显纯粹的生命体验。表面是怕鱼受惊,深层暗合庄子”虚静”境界——专注时对外界干扰的超然。该诗人的成功源于其对瞬间场景的精准捕捉与多层意义的巧妙承载。从教育视角看,它示范了观察学习法的实践;从文化视角看,它是隐逸传统世俗化的典范;从生态视角看,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意注解。这种多维阐释空间,正是唐诗经典得以不断重生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