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唐代孟郊的《游子》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感悟:
萱草,是中国的母亲花。
传闻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因太过思念儿子而病倒,服用了具有安神效果的萱草,并在北堂种植萱草,病情才有所好转。
因此,为了缓解母亲的忧思,游子们会在北堂种植萱草。
在本诗中,诗人运用萱草花意象,诉说母子间的思念之情。
母亲日复一日地在门口张望,等到太阳已下山,却还是不见孩子归来的身影,心中自然万分失落。
第二首:唐代唐鲍溶的《将归旧山留别孟郊》(节选)
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
蚕桑能几许,衣服常着新。
一饭吐尺丝,谁见此殷勤。
别君归耕去,持火烧车轮。
感悟:
细节之中的母爱光辉,最为动人。
心灵手巧,爱孩子的母亲,会为了让孩子穿的舒舒服服,干干净净,不辞辛苦的缝衣裳,洗衣裳,也会日日节省为孩子买新衣裳,只为孩子开开心心。
第三首:宋代吴山的《减字木兰花·思母》
连宵风雨,黄叶林间秋几许。大地清凉,游子惊心忆故乡。
人生如寄,对景频弹思母泪。何日归期,回首青霜黯鬓丝。
感悟:
西风起,黄叶落的清秋时节,总是易于让人想起故乡的山水亲人。
然而人生路漫漫,总是有诸多无奈,
就像诗中的游子,虽然十分想念母亲,想立刻回到母亲的身旁,告诉她自己有多想念她,然而自己出走半生,却依旧未实现心中所愿,又如何面对满头银发的老母亲……
第四首:清代许传霈的《岁朝杭寓独居书除夕思母之作五首·其一》
偶住西湖六度春,旅怀怅触在今辰。
一年怕说是除夕,卅载何曾离老亲。
独酌屠苏滋味薄,频闻爆竹岁华新。
遥知塔拥双峰里,压岁分钱少一人。
感悟:
佳节到来时,最易思故乡,更哪堪一年里爆竹声声的除夕佳节。
往年除夕都是陪母亲一起度过,唯独今年出门在外,想必母亲和自己一样,因为少了给压岁钱的环节,都非常不习惯吧。
第五首:唐代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感悟:
一句“慈母”,已然道出诗人与母亲的感情至深。
想到孩子出门在外无人照顾,便在临行之前将他的衣裳缝了又缝,只为让他穿得更暖一些。
而即将远走他乡的孩子,见到烛光下的母亲两鬓不知何时起已生出了丝丝银发,感动之余亦有些愧疚。
母爱如春光般温暖心灵,究竟自己该如何做才能报答呢?
第六首:清代倪瑞璿的《忆母》
河广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感悟:
孩行千里母担忧,母在家中孩牵挂。
离家多日,不知母亲近况如何,而母亲亦无法得知自己最近过得好不好。
想到此处,诗人不由得落下伤心的泪水。
第七首:清代黄景仁的《别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感悟:
风雪之夜,望着母亲的银丝白发,哭红了的双眼,即将出门远行的孩子心底不由得生出愧疚感。
若是可以,他多想陪伴母亲安度晚年,陪母亲每天说说笑笑,让她开开心心。可现实是残酷了,为了生存,为了前程,他必须要远行寻求成功之路。
人生最大的无奈,也许莫过于此吧。
第八首:宋代王安石的《将母》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紵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感悟:
月明之夜,思母之情犹如升起的婵娟,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明亮。
如此寂静之夜,又听见凄清的杜鹃啼鸣,又如何不思念起家中的母亲。
第九首:清代周寿昌的《晒旧衣》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亲旧线痕。
感悟:
虽然说“衣不如新”,但总有一些衣服自己是舍不得扔掉的。
对于诗人而言,这件破旧的衣裳,不仅仅是一件衣裳,它承载着母亲与自己的点滴回忆,一针一线都倾注着母亲的爱意,自己怎么忍心将它拆开,把它丢弃…
第十首:元代王冕的《归家》
我母本强健,今年说眼昏。
顾怜为客子,尤喜读书孙。
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
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
感悟:
母亲的爱,或直白明了,或含蓄委婉。
如诗中的母亲,明明是太想念在外忙碌的孩子和孙子,却说自己老眼昏花,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对于爱母亲的孩子来说,平生最大的心愿之一是希望母亲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既然母亲这般想念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那就回去看看她吧!
毕竟一次见面,足以胜过千万次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