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朋友圈文案

赞美母亲的古诗句5首,品味永恒的母爱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周日,就是温馨的母亲节。虽然这是一个国外传来的节日,但母爱是天下共通的。

在传诵千古的古诗文中,母爱始终是文人墨客笔下最温润的篇章,或如春晖般细腻,或如江河般深沉,将母亲对子女的牵挂、付出与期许凝练成永恒的温情。

1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手中银针穿梭,为远行的游子缝补衣裳。临行前密密缝缀,唯恐孩儿归期漫长。试问微小草心,如何报答春日暖阳般的慈母恩情?

诗前四句通过“密密缝”的细节刻画,展现母亲对孩子离别的隐忧;后两句以“寸草心”与“三春晖”作比,将子女微薄的孝心与母爱的浩瀚形成强烈反差。语言平实如口语,情感却如江河奔涌,被誉为“千古第一慈母诗”。

2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母亲的爱子之心无尽,见儿归家喜极而泣。缝制的棉衣针脚细密,家书墨痕犹新。她怜惜地抚摸我清瘦的面庞,细问旅途艰辛。我低头徘徊,愧为人子,怎敢诉说漂泊的苦楚?

诗中“寒衣针线密”与“家信墨痕新”形成工整对仗,暗喻母亲将牵挂缝入衣衫、诉诸笔端。末句“愧人子”三字直击心灵,没有直写“爱”字,却通过生活细节将母子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3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即将远行,掀帘向母亲叩拜,只见她满头白发,泪眼干涸。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诗中“白发愁看泪眼枯”以白描手法刻画母亲年纪大了,对儿子即将出远门充满了担忧,“有子不如无”则以悖论式自责直击人心。

4

墨萱图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北堂之下,萱草花正开得灿烂。南风吹佛,萱草左右摇摆,是为了谁吐露芬芳呢?慈祥的母亲倚门盼望着孩子归来,远方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连音讯都没法及时传达。抬头看着那片白云山林,听着鸟儿的叫声,思念着家中母亲,很是惭愧。

诗中“萱草”与“慈母倚门”形成空间呼应,暗喻子女漂泊与母亲守望的永恒主题。“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以流水对形式,将时间流逝与亲情疏离的痛楚层层递进。尾句“愧听慧鸟语”以鸟鸣反衬人世哀伤,余韵悠长。

5

母子吟

宋·释文珦

游子行远方,慈母在高堂。

砌有忘忧草,对之还断肠。

母心乃如斯,子心其可忘。

子心苟如母,足以感苍苍。

君不见汉蔡邕,晋王祥。

游子在远方漂泊,慈祥的母亲在家中守望。堂前开着忘忧草,可是母亲望着它却仍然伤肠断肝。母亲关爱孩子的心意如此深厚,儿子却可能会遗忘对母亲的爱。如果儿子的心能像母亲一样,足以感动苍天。正如汉朝的蔡邕,晋朝的王祥那样。

蔡邕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他为了照顾母亲,不管季节变化都没有解过衣带,顾不上睡觉。母亲去世后,他就在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王祥的继母对他不好,可继母冬天想吃鱼时,他竟“卧冰求鲤”,躺在冰面上融化冰块以捕捉鲤鱼。

诗的前半部分先歌颂母爱伟大,母亲对孩子的牵挂连忘忧草都无法分担。诗的后半部分感慨,孩子对母亲也应有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