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岁月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却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伴随着岁月流逝,那些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的时光终究是一去不复返,如同古诗词中所写,“当时只道是寻常”。
一、唐·吕岩《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感悟:
读此诗时,不由得想起美好的童年时光。
和姐姐们吃着妈妈做的饭菜,听着爸爸唱的歌谣,幸福感满满。
那时候胆子也真是大,一个人走乡间的野路,一个人躺在草坪上数星星,看月亮,也不觉得怕。
二 、唐·李白《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感悟:
小时候好奇的事情可多了,比如鸟儿为什么会在天上飞,月亮为什么有时候是圆,像盘子,有时候弯弯的,像小船。有时候又像诗中所描绘的,像镜子,挂在天空上。
三、 清·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感悟:
儿时最喜欢的便是春天了,因为到了春天就会有红花,有绿树,有会唱的百灵鸟。
在有风的日子里,放学后除了可以看看电视,还可以放放风筝,一点也不无聊。
四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感悟:
钓鱼钓虾,也是童年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特别是在夏日雨过天晴后,周末休息日,到河边捉捉虾,钓钓鱼,老有意思了。
只不过那时的自己似乎没有诗中的小儿这么认真,别人问路生怕惊动了水中的鱼儿,可以说是非常专注了。
五、 清·袁枚《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感悟:
诗中的儿童,为了捉到丛林里的鸣蝉,立刻停止了歌唱。那么他究竟有没有捕捉到蝉呢?诗人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意味无穷。
记忆中,当蝉叫声在茂密的树丛中响起,便是盛夏到来的时候。
尤其是在午后一两点,其声之大,足以惊醒熟睡中的人。
六、宋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感悟:
春天到了,小草开始发芽,慢慢的,油菜花也渐渐开了,蝴蝶也“闻讯而来”。
一时间,田野里多了许多白蝴蝶和黄蝴蝶。如诗中所言,金黄色的小蝴蝶飞进金灿灿的油菜花田,自然是难以找寻。
七、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感悟:
诗中的儿童是可爱的,也是懂事的。
虽然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却也没有闲着,他们模仿着大人们的方式,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习种瓜,希望为这个家出份力。
小小年纪就这般懂事,想必他们的父母也会深感欣慰。
八、宋·杨万里《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感悟:
冬天都冷的结冰了,可诗中的孩童却像是一点都不怕冷,一大清早便从圆盆中取出冻结的冰块,再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做银锣,随后开开心心地敲起了锣,唱起了歌。
回想起来,儿时的冬天虽然冷,但冰雪天打雪仗,看屋檐上的冰挂还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