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字子敬,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子,在书法史上,他与其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自幼开始学书法,年仅5岁时,便能专注练字。有一次,他正在全神贯注地写字,父亲悄悄走到他背后,猛地一把抽走他手中的毛笔,结果笔依然牢牢握在王献之手中,纹丝不动。王羲之见状,心中暗喜,悄悄对夫人说:“此子必成大器。”为了鼓励他,王羲之亲自书写了一篇文章赠予王献之。
王献之《中秋帖》
到了十几岁,王献之的书法已相当出色,人们甚至赞他临摹王羲之的字体能以假乱真。听到这些夸赞,王献之不免有些自得。某日,他走进父亲的书房,发现桌上有一篇刚写好的字,是王羲之微醺之下随手写的。他灵机一动,模仿着写了一篇一模一样的字,放在桌上,自己则装作读书等待父亲回来。
王羲之回到书房,看到桌上的字,眯着眼睛看了看,摇头道:“看来刚才是喝多了,竟写出如此平庸的字。”说罢,便回房休息了。王献之一听,顿时羞愧难当,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从那之后,他愈发勤奋练习,书法又精进不少。
王献之《东山松帖》
有一天,王献之正在书写一个“大”字,王羲之见状,心中欢喜,提笔在“大”字上添了一个“点”,变成了“太”字。王献之将这幅字拿给母亲郗夫人看,请她点评。郗夫人出身书法世家,细细端详后笑道:“这个字里,只有一处写得最好,极像你父亲的手笔。”王献之急忙问:“是哪一处?”郗夫人轻轻一指那个“点”道:“就是这个点最像。”
王献之顿时大为失落,垂头丧气。王羲之见状,将事情缘由告诉了郗夫人,两人都劝慰他。然而,从此以后,王献之对书法提不起兴趣,整天或是在屋里打盹,或是外出游逛。
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位老婆婆烙大饼,老婆婆将每个大饼熟练地扔进远处的箩筐中,精准无比。王献之惊叹不已,对老婆婆说:“您的本领真是高超!”老婆婆笑道:“这有什么难的?就像王羲之的书法,也不过是一笔一画练出来的,烙饼何难?”
这番话让王献之若有所悟,他回家后向母亲请教王羲之是如何练成绝世书法的。郗夫人告诉他,王羲之少年时练字,用尽几大缸水,甚至为了练笔划破了几十件衣裳。王献之听后,明白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便在院中备了九口大缸,发誓练字不耗干缸中水,便不出门。经过多年苦练,王献之终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
王献之的书法极具气势,世人视之为瑰宝。有一次,王献之小病,朋友前来探望,其中一位朋友穿了一件洁白的衫子。王献之见白衫洁净,手痒难忍,便请朋友脱下衣衫,提笔在衣服上挥毫。不一会儿,衣服的正面、背面和袖子上都写满了字。这位朋友大喜,刚想收回衣服,却见其他朋友个个跃跃欲试,想分得一块。最终,白衫被众人瓜分,朋友只好带着仅剩的一只袖子回家。
此事传开后,王献之的朋友们常穿着白衫来访,希望能得到他的墨宝。后来,王献之进一步创新,独创了“一笔书”。这种书法打破了以单字为单位的格局,有时一笔连写数个字,行云流水,气脉贯通。连“书圣”王羲之都赞叹不已,常在朋友面前骄傲地谈论儿子的“一笔书”之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