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鸣惊人”最早出自《韩非子·喻老》。书中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在位时,每天只知道喝酒打猎,从不关心国家大事,还下令:凡是有劝谏的人,一律格杀勿论。就这样过了三年,有个叫伍举的大臣,来见楚庄王,说道:“大王,有人给我出了一个谜题,我猜不出来,特来请教大王。”楚庄王一听,来了兴趣,就笑着说:“说来听听!”伍举说:“在咱们楚国的一座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色彩衣,样子神气十足。可是它在这座山上一停就是三年,不飞也不叫,大王可知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听完就知道伍举说的是谁了,他说:“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了。”
此后,楚庄王开始改革政治,处置了一批阿谀逢迎的人,提拔了几位敢于进谏的大臣,国内操练兵马,国外收腹失地,逐渐成为春秋一霸。
以后在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中也有相似记载:战国时齐威王当政,每天饮酒作乐,不思朝政。国家内忧外患,危在旦夕。有个叫淳于髡的人,聪颖机智,他见到齐威王,用隐喻对齐威王说:“咱们国家有一只大鸟,停驻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也不鸣,大王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王听完说道:“此鸟不飞就罢了,一飞直冲云霄;不鸣也就罢了,一鸣震惊国人。”
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发展农业,整顿军队,齐国慢慢的变得强盛起来。
“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旦认真做起事来,就会有惊人的成绩。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平时不露声色,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或外界条件允许,就要施展出自己的才华,做出一番让人刮目相看的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