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朋友圈文案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40句,渡了无数有缘之人

1.

境随心天,心随境灭。

——唐·法融禅师《心铭》

释义:

心境不被外部环境所左右,心灵便能自由与宁静。

2.

真自当之,无有代者。

——《天量寿经·卷下》

释义:

人活在世间,所有经历的事都是自己承受

没有人可以代替。

3.

一念离真,皆为妾想。

——唐·黄檗禅师《传心法要》

释义:

若我们的心念偏离了真实和本质

那么所有的想法和行为都会成为妄想

4.

非相非非相,无明无无明。

——唐·王梵志《诗并序·其五十五》

释义:

否定和肯定都是相对的,

没有一个绝对的判断标准,

没有绝对的黑暗和光明,

两者是相对存在的。

5.

若明今日事,味却本来人。

——《五灯会元》

释义:

若不明白当下之事,便会迷失自我本性。

|

6.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六祖坛经》

释义:

一念愚钝般者智慧便断绝,

一念明智般若智慧便产生。

7.

举世只知嗟逝水,无人微解悟空花。

——五代·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

释义:

世人只感慨时光如流水逝去,

却无人能领悟空灵之花的深意。

8.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坛经》

释义:

并非风在动、幡在动,而是人心在动,

强调主观心境对事物的认知作用。

9.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

释义:

过去,现在、未来之心皆不可把握,

强调对时间和心境的超越。

10.

风动心摇树,云生性起尘。

若明今日事,昧却本来人。

——《五灯会元》

【释义】

风动,树摇,云起,尘生,世间万物皆因外缘而扰动。人生亦如此,常为外境所牵,心不得安宁。然而,若能悟透当下之事,便不会迷失自我。当我们放下对外在的执着,回归本心,方能看清生命的本真。不被风动云生所扰,以一颗宁静之心,做回真正的自己。

11.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悟道寺》

【释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如明珠般璀璨的佛性,却常常被尘世的烦恼所遮蔽。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被功名利禄、爱恨情仇所困,忘却了内心的宝藏。但当我们有朝一日,拂去尘埃,那光芒将照亮整个世界。努力破除尘世的枷锁,释放内心的光芒。

12.

心如莲花不着水,又如日月不住空。

——《华严经》

【释义】

心应如莲花般高洁,不被世俗的污浊所沾染。同时,又要像日月般自在,不执着于固定的位置。 保持内心的纯净,不轻易为外物所动,以一种洒脱的姿态,不被过去和未来所束缚,活在当下。

13.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西游记》

【释义】

佛不在遥远的灵山,而在每个人的心中,无需四处寻觅,只要向内探索,便能找到内心的佛性。在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内心,通过自我修行,开启心中的灵山塔。

14.

不事余天,唯当一心。

——《药师经》

【释义】

不要去追求外在的神灵,而应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只有一心向佛,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

15.

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

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

——《金刚三昧经》

【释义】

世间万物皆由因缘而生,因缘散尽则灭。我们要明白事物的生灭无常,不执着于生,也不畏惧于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生命的变化,顺应因缘,不强行追求。

16.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实。

——《觉林菩萨偈》

【释义】

我们就像工画师一样,常常不知道自己的内心。然而,行为和思想都是由心所生。只有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修行,去认识自己的心,从而画出美好的人生画卷。

17.

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华严经》

释义: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佛,都从心中来。

18.

既知身是梦,一任事如尘。

——宋·范成大《十月二十六日三偈》

释义:既然知道人生短暂,世事如梦一般虚,那么就任由万事万物像尘埃一样随风飘散,不必过多在意。

19.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

释义:现象背后并无固定的、固化的自我或本体,一切都在流动变化之中。

20.

问菩萨为何倒座,叹众生不肯回头。

——南京鸡鸣寺

释义:询问为什么观菩萨会以倒座的姿态出现,感叹观音菩萨对于众生沉溺于世间苦难、不愿转向佛法寻求解脱的深切同情和惋惜。

21.

人生哪有能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杭州灵隐寺楹联

释义:人生哪能事事如意,只要努力之后就可适度满足,避免过度的欲望导致内心的不安与不满。

22.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杭州灵隐寺楹联

释义:不主动谈论或参与世俗的纷争、八卦和是非,就能保持内心清净,没有杂念。

23.

方外云山无非幻境,静中岁月自由长春。

——山西安广仁寺楹联

释义:世间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变化无常、短暂而虚幻的,唯有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美丽才是永恒不变的。

24.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宋·雷庵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十八》

这两句禅诗最初从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里面看到,一般认为是境界极高的佛家偈语。

“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见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存,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

“万里无云万里天”——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么,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做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25.

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

澄神生觉性,亡虑灭迷情。

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

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

——佛家偈语

禅河的平静和定水的清澈,象征着内心的安宁与纯净。澄神生觉性,亡虑灭迷情,强调通过沉静心灵,消除忧虑和迷惑,从而获得觉悟。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指出人们常常陷入虚假的分别之中。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则告诉我们要超越外在的依赖,认识到真正的圆满来自内心的觉悟。

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通过自我反思和修行,实现内心的成长与圆满。

26.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无尽藏

此偈以山花自喻,表达了修行人超然物外的心境。身处高山之巅,花香馥郁,却不受浮云纷扰,来去自如。这正是佛家所追求的境界:虽处世间,却不为世间所染,保持一颗清净心。

27.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柴陵郁禅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明珠,即本自具足的佛性。然而这颗明珠常被尘世的烦恼所遮蔽。一旦我们通过修行扫除了这些尘埃,明珠的光芒便能照耀山河大地。这句偈语鼓励我们努力修行,发掘内心的光明。

28.

心如莲花不着水,又如日月不住空。

译文:莲花虽生于水中,但并不被水所困,它可以离开水而存在;同样,日月虽悬挂在空中,但它们并没有停留在空中的固定位置不动。意思是说,修行过程中不要被世俗的假象所迷惑,要放下一切执着,追求内心的解脱和自由。

29.

千山同一月,

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 佛家偈语

千山之上,所有山峰都在同一个月迎来春天;

千家万户,所有房屋都在同一时间感受春天。

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

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

人不分贵贱,有人便有真灵性;

天如佛心,云若物欲凡心,

天空会有云,云上也是天,

万里无云便是青(晴)天。

云去烦恼消,万里无云之际,

就是消除人生困惑回归宁静自然之时。

3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偈》

[译文]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

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31.

岂住空空里,空空亦是尘。

——李咸用《赠山僧》

[译文]

人生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什么事都不能永恒不变。 暗示了一种转瞬即逝的观念。

32.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契此和尚《插秧歌》

[译文]

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影响,才能悟道。

正是因为农夫插秧时退后,所以插秧工作才会有进展。

33.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陶渊明《杂诗》

[译文]

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34.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

[译文]

我亲自去拜见高僧,高僧却对我不予理会,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净瓶,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

35.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

[译文]

如果心中没有忧愁的闲事需要去烦恼,一年四季都是人间的好时节。

36.

观水通禅意,闻香去染心。

一一 姚道衍《晚过狮子林》

[译文]

禅意文化艺术最有意境,禅意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是清净,更是一种洒脱随性、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

37.

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释义:通过一个人(或一盏灯)的光明(知识、智慧或信仰),可以照亮他人,进而传递给更多的人,最终使得无数人都能获得光明。

38.

问菩萨为何倒座,叹众生不肯回头。

释义:询问为什么观音菩萨会以倒座的姿态出现,感叹观音菩萨对于众生沉溺于世间苦难、不愿转向佛法寻求解脱的深切同情和惋惜。

39.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释义:一旦离开了真实的本质,所有的想法和行为都会成为妄想。

40.

境随心灭,心随境无

释义:外界的环境和事物,会随着我们内心的变化而变化,内心的状态是由外界的事物来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