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自古有 “匡庐奇秀甲天下” 之美誉。
它是陶渊明采菊的悠然南山,是李白笔下银河倾泻的仙山,是苏轼眼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的哲思之境,更是毛泽东 “无限风光在险峰” 的革命战场。
千百年来,这座山以不同的面貌,走进诗人的心灵,又化作永恒的诗篇。
一、东晋隐逸:陶渊明的悠然庐山
《饮酒·其五》
- 名句 :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庐山印象 :
- 这里的 “南山” 即庐山,是陶渊明精神家园的象征。
- 在他眼中,庐山是 “心远地自偏” 的隐逸净土,是挣脱尘网后的心灵归宿。
《归园田居》
- 名句 :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庐山印象 :
- 庐山脚下的农耕生活,体现 “复得返自然” 的生命境界。
- 陶渊明开创了庐山作为 “精神桃源” 的诗歌传统。
二、盛唐气象:李白的仙山幻境
《望庐山瀑布》
- 名句 :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直流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庐山印象 :
- 仙气缭绕的 “紫烟”,夸张的 “银河落九天”,展现盛唐的浪漫与豪迈。
- 在李白眼中,庐山是超脱尘世的神仙居所。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名句 :
-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 庐山印象 :
- 以 “楚狂人” 自比,将庐山视为隐逸狂放的自由之地。
三、中唐禅意:白居易的山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 名句 :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庐山印象 :
- 山寺桃花与人间芳菲的对比,凸显庐山的 “世外桃源” 属性。
- 白居易笔下的庐山,是避世静思的禅意。
四、北宋哲思:苏轼的看山悟道
《题西林壁》
- 名句 :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近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庐山印象 :
- 从视角变化到哲理升华,庐山成为认知世界的隐喻。
- 苏轼眼中的庐山,是充满辩证智慧的 “人生迷宫”。
五、南宋遗恨:陆游的壮志未酬
《过庐山》
- 名句 :
- “铁马冰河入梦来,孤舟独钓寒江雪。”
- 庐山印象 :
- 借庐山雨雾,抒家国之悲(陆游曾途经庐山,感慨抗金无望)。
- 他的庐山,是壮志难酬的苍凉背景。
六、明代隐逸:唐寅的山水忘忧
《庐山诗》
- 名句 :
-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 庐山印象 :
- 以庐山为避世乐园,寄托 “及时行乐” 的洒脱。
- 唐寅的庐山,是才子放浪形骸的温柔乡。
七、近代风云:毛泽东的险峰壮志
《七律・登庐山》
- 名句 :
-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 庐山印象 :
- “飞峙”“跃上” 突显动态气势,雨成了革命激情的象征。
- 毛泽东的庐山,是 “无限风光在险峰” 的战斗舞台。
结语:千人千庐山,一山载千古
同一座庐山,在不同诗人眼中,竟有如此迥异的面貌:
- 陶渊明见其 “悠”,采菊东篱,心远地偏;
- 李白见其 “仙”,紫烟银河,不似人间;
- 白居易见其 “幽”,山寺桃花,春意独藏;
- 苏轼见其 “谜”,横岭侧峰,哲思暗涌;
- 陆游见其 “悲”,寒江孤影,壮志难酬;
- 毛泽东见其 “雄”,乱云飞渡,敢攀险峰。
从陶渊明的 “悠然见南山”,到毛泽东的 “无限风光在险峰”,庐山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坐标。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时代、不同心境下的生命姿态 —— 隐逸者的淡泊、诗人的浪漫、哲人的思辨、志士的豪情,都在这座山中找到了归宿。
或许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永远无法穷尽它的美,但每一次仰望,都能遇见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