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朋友圈文案

描写雨的诗句唯美5首,清新了整个夏天

01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在安史之乱期间,唐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不安,杜甫也历经战乱,生活困顿。公元759年,他终于抵达四川成都,并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定居下来。这段时期的杜甫虽然仍然关心国家大事,但相对安定的生活也让他有机会更加深入地观察和感受自然。

761年春天,成都地区久旱无雨,庄稼枯萎,百姓苦不堪言。正当杜甫为百姓的苦难感到沉重时,一场及时雨从天而降,滋润了干涸的土地,给大地带来了希望。杜甫看到春雨润泽万物,心生喜悦,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春夜喜雨》。

在诗中,杜甫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他运用拟人手法将雨水赋予灵性,“知时节”“润物”既写春雨的及时与温润,又暗喻仁政泽被苍生的理想。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却通过“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想象,道尽对农耕丰年的期盼。

02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创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早春。此前不久,他成功平息了镇州(今河北正定)的藩镇叛乱,因此受到穆宗的赏识,从兵部侍郎调为吏部侍郎。此诗是韩愈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韩愈与张籍的交情颇深,两人经常相约出游、作诗吟唱。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以事务繁忙、年事已高为由推辞了。于是,韩愈便写下了这首诗寄赠给张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早春的生机与希望,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寄托了他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福。此外,诗中还流露出一种韩愈对未来的乐观期望。尽管当时他已经年近花甲,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这首诗得以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0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临安春雨初霁》创作于宋代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天,当时陆游已六十二岁,他在家乡山阴赋闲了五年。这一年春天,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长期宦海沉浮、壮志未酬,以及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使陆游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陆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临安春雨初霁时的景象,春雨与杏花并置,暗合雨水节气“草木萌动”的物候特征。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和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他感叹世态人情薄如纱,自己虽被召入京,却并未得到重用,只能闲居无聊,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这种落寞情怀与明媚的春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郁闷与惆怅。整首诗语言清新隽永,意境深远,是陆游晚年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04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创作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春天。当时,杜牧奉幕主沈传师之命,由宣州经江宁往扬州访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一路上,杜牧目睹了江南地区的繁华景象与众多佛寺,心生感慨,而作此诗。

晚唐时期,唐王朝已经走过了它的鼎盛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藩镇割据使得中央政权难以有效管控地方,宦官专政更是让朝政混乱不堪。同时,佛教大肆盛行,众多寺院不仅耗费了大量钱财,还占用了大量土地和劳动力,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江南春》不仅是一首描绘江南春日美景的佳作,更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政治讽刺诗。诗中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明媚与繁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则通过对南朝寺庙的描写,暗讽统治者佞佛误国,寄寓深沉忧思。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牧作为一位诗人的才华和情感,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和忧虑。

05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春。张志和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受诗书的熏陶,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张志和早年曾参与科举,并进士及第,但因劝谏皇帝而被贬官。后来,他双亲去世,爱妻辞世,一连串的打击使他心灰意冷,最终选择归隐田园。

在大历八年春天,张志和前往拜谒湖州刺史颜真卿。在与颜真卿的交往中,张志和即兴唱和,创作了这首《渔歌子》。

诗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渔人的生活情趣。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则进一步表现了渔人的悠闲自得和对自然的热爱。

此诗不仅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渔人的生活情趣,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世界。《渔歌子》以其质朴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哲理,在诗词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些穿越千年的诗句,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如同雨水节气本身,既滋养过古人的田园与书斋,也仍在滋润着现代人的文化记忆。